点腐蚀:又称为孔腐蚀,是金属上产生针尖状、点状、孔状的一种极为局部的腐蚀形状。铝在大气、淡水、中性水溶液中都会产生点腐蚀,严重的可导致穿孔,不过腐蚀孔可能会停止发展,腐蚀量保持一个极限值。
电偶腐蚀:也称为双金属腐蚀,铝的天然电位很负,当铝与其他金属接触时,铝总是处于阳极使其腐蚀加速,其腐蚀的严重程度由两个金属在电位序中的相对位置决定。
缝隙腐蚀:因为差异充气电池作用,致使缝隙内腐蚀加速,而缝隙外没有影响。缝隙腐蚀与合金类型关系不大,即使十分耐蚀的合金也会产生缝隙腐蚀,缝隙顶端酸性环境是腐蚀的原动力。
晶间腐蚀:纯铝一般不发生晶间腐蚀,晶间腐蚀的原因与热处理不当有关,合金化元素或金属间化合物沿晶界析出,相对于晶粒是阳极构成腐蚀电池,引起晶间腐蚀加速。
丝状腐蚀:是一种膜下腐蚀,呈蠕虫状在膜下展开,这种膜可以是漆膜,也可以是其他涂层,通常不产生在阳极氧化膜下面。
雪花状腐蚀:氧化后表面形状像雪花或梅花,有时呈现闪亮的梨皮斑点状,可能是材料含Zn量过高所致。
点状腐蚀(黑斑):此类腐蚀多发生在氧化工序上,占比在腐蚀类型的90%以上。原因可能是熔铸过程中镁、硅的添加比例不合适,导致有部分富余硅存在,成为耐蚀性差的薄弱环节;也可能是挤压时如棒坯预热温度过高,金属挤出流速、挤压时风冷强度、时效温度与保温时间等控制不当,都易产生硅偏析和游离,使镁和硅没有完全成为Mg₂Si相,而有部分游离硅存在。